不同依附型態對戀愛關係的看法

Posted by on May 22, 2013 in 心理輔導/Counseling, 最新消息/News Update | 0 comments

 

                           不同依附型態對戀愛關係的看法

 

 

上集講到與生俱來與母親身心相連的親密關係可以幫助朋友放下被遺棄的感覺。在出生至四歲期間,父親離境外出工作,母親忙碌照顧親人,令朋友感覺到沒有親人真的關顧他,他感到缺乏來自父母親的親密關係,以為被遺棄,時刻缺乏安全感,潛意識只能相信自己,竭力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根據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倘若孩子在童年期因社會與情感的需要而未能與至少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關係,那樣便會造成孩子在心理與社交功能長久的不健全。心理學者指出人從嬰兒期到死亡期的整個生命週期都有情感上的依附對象(Bowlby, 1958, 1979)。在童年期,孩子依附父母,漸漸進入學校,依附的對象亦轉為同儕朋友,及至長大外出工作,依附對象便轉為親密關係中的伴侶,因此孩子依附的品質與型態,與日後成長中的各種關係有著極大的關係。進一步的說,孩子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人際關係或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人際關係或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朋友或愛侶。

 

依附型態可分有四種,而不同的依附型態對人際關係或戀愛關係亦有不同的看法,此處嘗試落墨在戀愛關係中,令讀者有較清晰的了解。第一種: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安全依附者能夠享受快樂、友善、信任、親密而不感到恐懼的親密關係。他們能夠向對方自我揭露,亦對另一方的揭露感到舒服,因此對另一方亦能夠有較多的信任、承諾及支持。

 

第二種: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 焦慮依附者感覺另一方是複雜及難以明白,他或她相信「真愛」是十分罕見及難得。他或她既想親密,但又害怕另一方不肯付出真感情,而當自己付出後,又要求另一方同樣付出,故常有極端的情緒反應,且出現過度親密的自我揭露。對另一方的揭露雖感到舒服,無奈對彼此關係的滿足度及信任度均低,關係中充滿衝突及矛盾,既想與人親密但又害怕被拋棄及拒絕,因此在缺乏安全感下極度渴望關係中的承諾。只關注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漠視另一方的情感需求。

 

第三種:逃避依附型(Fearful Attachment), 逃避依附者相對上對愛情較悲觀,相信愛只是短暫及很難找到「真愛」。他或她對人充滿防衛及對被拒絕十分敏感,對關係亦不信任,滿意度低及害怕給予承諾及親密。亦因此逃避自我揭露,對另一方的揭露亦感到不舒服。面對痛苦或壓力的時候,寧願一個人以逃避親密的社會接觸。他或她藉由逃避與人親近以保護自己免於失望!

 

最後一種:排除依附型(Dismissing Attachment), 排除依附者否認對親密關係的需求,為了保護自我避免受傷害而堅持獨立自主。因此獨立及自給自足的感覺對他們十分重要。因此在親密關係中既不喜歡依賴別人也同樣不喜歡另一方束縛自己,嚮往個人空間及自由,故較多選擇獨身。

 

因此,朋友的情況比較接近第二種 – 焦慮依附型,朋友一方面既渴望與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但另一方面又因害怕太認真投入而被拒絕及盡量抽離。事實上,沒有經驗過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大多數有分離的憂慮(Separation Anxiety),害怕與人建立信任與親密的依附關係,就正如朋友將此依附關係投射於婚姻關係之中,既親密又遙遠!咁你,又屬於那一種依附型態呢?我們的親子互動遊戲輔導服務可以幫2-7歲的孩子及家長建立安全依附型的親子關係,令孩子能夠在成長期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及成年期滿意的戀愛關係! 查詢兩性關係輔導或親子互動遊戲輔導服務 2527 4000,多謝大家!

 

                                                             資深心理輔導員 潘玉儀姑娘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