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與你分享_緣慳一面

Posted by on Mar 9, 2022 in 心理輔導/Counseling, 心靈瑜珈/Bhakti, 最新消息/News Update | 0 comments

你好, 新文章與你分享 - 緣慳一面

Screen-Shot-2019-08-05-at-11.43.42-AM-2 

最近在線上接見了一位男性中年已婚客人,他的七十歲母親去世半年,他一直感到好痛苦。客人表示:「就在X 月 XX 日早上 X 點 XX 分,她離開了她的身體,我父親坐在她身邊,父親說這一切都發生在5分鐘內。他拼命喊醒她,但她最後卻把身體留在父親懷中,靠在父親的胸膛離開了…。」

 

他的自責

客人再表示:「她七十歲了,身體一向很健康,沒有住過醫院,也沒有因各種疾病去看過醫生,沒有,她已經完全臣服於主,順其自然。但神把她從我們身邊帶走了。她在我心裡和我一起,她永遠愛我,她離不開我。她總是和我在一起…在我生命中,我最愛的是我的媽媽,現在我覺得我是多麼想念她,她沒有給我為她服務的機會,她這輩子最愛的就是我。當她看到我時,她總覺得很開心。有一天,我走出家門口,她看到我便很高興,她喜歡我的性格和裝扮,喜歡我對他人的慈愛,喜歡我幫助他人的天性,她會包容及原諒別人,她總是給孩子和窮人送禮物。她是偉大的靈魂。她知道我對她的愛、對她的關心,但這三年來我從沒有去看她,只是在電話中聽到她的聲音。現在我終於感受到她是多麼的悲傷,只是希望我能盡快去看她。但我是……不負責任的,我有回家的焦慮,我在這裡一天都不開心。我睡不著,也不能快樂,我的心一直想著她,我無法表達我對她的愛,每天我在她的照片前哭泣,我的眼淚會自動流出來,一直想著我媽媽,我會去露台哭,需要至少5分鐘才能平靜下來……

185-Comforting-Missing-Mom-Quotes-About-Losing-A-Mother5

最愛的人是誰

作為治療師的我回應:「我明白及感受到你的「痛」、「傷」、你的自責及、悲傷及對過去的遺憾……你知道你媽媽最愛的人是誰嗎?是你、你的爸爸,還是你的妹妹呢?如果你找到了答案,那麼你就把你所有的愛都獻給那個人。把自責的力量,轉化成動力,讓客人珍惜自己或身邊人。我繼續: 「哭是很好的療癒,能哭就多哭……直到眼睛不能忍受……然後伸展你的身體,直到伸展到身體無法忍受……然後你的「釋放」就結束了。」因為客人是有信仰的,我可以告訴你: 「她沒有死。靈魂永遠不會死,她只是去了另一個我們暫時沒有資格去的維度,好嗎?想著她去了另一個她喜歡和感覺更好的地方吧!

 inspiring-comforting-quotes-1132528_THREE-0874e672a1724c1ca92f7ada96c8eb1d

她在那裡過著她預期的生活

客人回應: 「是的,你的話能安慰我的心。她去了另一個可以令她休息和放鬆的地方。她是非常虔誠的,她對所有印度吉祥節日都會有進食的限制,並愛護地上所有的生物。她從來不打擾在我們家築巢的小鳥,並且給予他們食物。她給牛餵食及總是先餵食烏鴉後,自己才進食。她是虔誠的信徒,祟拜奎師那、羅摩、甘尼什、帕爾瓦蒂、卡西克、濕婆等等。臨去世的幾天前,她告訴我的爸爸要把主羅摩Rama、其太太Sita、其弟弟Lakshmana及猴子人Hanuman的相片留在供奉房間中。」我的回應:「是的,她和他們一起在那裡,在那裡過著她預期的生活。」

 

你想延續她的精神

客人繼續: 「她教會了我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靈性。我很快就會走上靈性之路。物質生活和靈性生活可以同時存在在這裡。我會盡我所能讓媽媽開心,她希望我在生活中幸福安穩。她總是說我會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我必須誠實,在心裡想著她,並虔誠地祈禱。她希望我每天每時每刻都向神祈禱。在她的祝福下,我將達到人生的高峰。」我的回應:「你想延續她的精神,向靈性及物質方面努力,相信這是她的願望之一。」客人回應: 「是的,希望這一切都會過去,我會勇敢。」我的回應:「是的。」

客人繼續: 「我能看到媽媽的臉。她的聲音我一直都能聽到。她是如此愛我,以至於她可以為我獻出自己的生命。但我沒有她那麼偉大,亦不及她有能力,我一直浪費了我在XX地方的生活…我希望我可以以我媽媽的名字進行許多新的發展計劃,去宣揚我媽媽的名字…我實在是太想念她了…」我的回應:「明白。她永遠愛你,無論你是什麼,你做什麼,你在哪裡,你什麼時候回家…

 

客人的遺憾

其實客人最大的心結…客人表示: 「我為媽媽哭泣的是,在媽媽生命的最後一刻,我不在她身邊。如果我在那裡,她會很高興地離開,或者我會好好地為她送行。當我想到這樣,我的心是好痛苦的。」我的回應:「明白。」客人繼續: 「當我在家裡看到媽媽的照片時,我的眼裡總是充滿了淚水。我的回應:「愛就在那裡。你很愛她及想念她。」

 

每個人都會經歷過悲傷,瑞士裔美國精神病學家Kubler Ross在她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了「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包括:

1. 「否認/隔離期Denial & Isolation」:例子「不會吧,不可能啊!」「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

2. 「憤怒期Anger」:例子「為什麼是我這麼不公平!」「我能怪誰啊?」

3. 「懇求/討價還價期Bargaining」:例子「讓我好好活着看到我的兒子畢業就好。求你了,再給我幾年時間吧!」「如果她能醒來,我什麼都願意做。」

4. 「沮喪期Depression」:例子「唉! 為什麼還要管這些事啊! 反正我都要死了。」「我不想活了,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5. 「接受期Acceptance」:例子「好吧!既然我已經沒法改變這件事,我就好好準備後事吧!」

 

Kubler Ross把這哀傷的五個階段應用在所有災難性的個人失去、分離及悲傷事件上,例如工作、收入、自由,也包括家人的逝去,甚至離婚等等。她也提出這些階段不一定按特定順序發生,而客人也不一定會經歷其中所有的階段,但她認為客人至少會經歷其中兩個階段。而我的客人現在正經歷「憤怒期Anger」(如:「都是我的錯,為什麼我不早點回家去看她?」及「懇求/討價還價期Bargaining」(如: 我責怪自己沒有在媽媽臨終時陪伴她,如果我在那裡,她會很高興地離開,或者我會好好地為她送行。」)

275129208_4838349292908606_8103375538736455463_n

其實人生就好像一本書有很多頁,亦好像一條長長樓梯有很多的台階,每一頁或每一個台階就代表著人生一連串的「問題和解決」,每一頁或每一個台階都會遇到各種大小不同的問題。請注意這世界是一間「學院」,我們需要學習去面對及解決事情,讓自己前進到下一頁或下一個梯級。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利,失去親人(Loss)或分離(Separation)就是其中一頁或一個台階,讓我們去經歷悲傷。雖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的情感是比較內斂,不善於外向表達,但悲傷其實是可以發生的,是可以表達出來的,是值得尊重的,只是不可能無止境地悲傷,需要有一個限期 (當哀傷反應持續六個月或以上,並嚴重影響情緒和日常生活時,客人便可能經歷「過度哀傷」,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輔導員的協助。) 及求生的堅強意志。

 

現在正值疫情嚴峻的時期,我們可能或會面對生死、失去親人或分離等人生學習的課題,請不要害怕!透過了解「哀傷的五個階段」,能幫助自己及身邊人檢視目前的狀態,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如果你自己、身邊的親人或朋友遇到悲傷的事件,治療師有以下的臨床建議:

 

1. 先了解她或他處在那個階段或狀態,比較好切入想解決的辦法。

2. 「傾聽」及「陪伴」是很好的方法,不應制止她或他想悲傷的事情,始終這些是事實,給予陪伴及嘗試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情感及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3. 當情感宣洩完結時,可協助她或他重新調適及重建生活。

4. 有過度哀傷的時候,一定要尋求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輔導員的協助。

 

悲傷絕不是盡頭,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一句真誠關心的問候、一個念頭的改變或一個想法的轉換都是「接受」的關鍵。我對客人說: 「既然你媽媽最愛的人是你,就請你為你的媽媽,好好活著,心中永遠記住她的話……一直向前走…

 

資深臨床心理輔導員 / 資深瑜珈教練 / 心靈瑜珈修習者 潘玉儀姑娘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