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脾氣的兩歲半男孩!

Posted by on Dec 19, 2014 in 心理輔導/Counseling, 最新消息/News Update | 1 comment

經常發脾氣的兩歲半男孩!

byb-temper-tantrum-cartoon

遊戲室內坐着一位惆悵的媽媽及其提及經常發脾氣的兩歲半兒子。媽媽形容孩子一向經常無故發脾氣,不是一般發脾氣,而是一發便不可收拾,會大吵大叫,不受控制的那種。媽媽問他發生什麼事,他不説。即使安放他坐在地上,他也會動來動去,無法坐定及安靜。對於一般簡單的生活作息,如穿衣,穿鞋子…兒子也可以擾攘個多小時才完成,時常對抗不服從。尤其是弟弟出生後(弟弟現在2個月),不合作的情況便更厲害。孩子會刻意擲物件落地及用手打工人姐姐,有時更會打婆婆、她及爸爸。

在管教兒子期間,媽媽的沮喪是為了settle他的情緒,起初什麼也遷就他、給他。及後發現愈理會他,他便會愈野蠻。叫他No,No擲物落地,他愈要做。但兒子在學校的表現,卻是老師眼中服從合作的乖學生。媽媽認為可能是兒子不想他喜歡的老師不開心而刻意合作。即使兒子想在學校發脾氣,自己亦會控制住。但奇怪的是在家中也有喜歡他的婆婆、媽媽、爸爸及工人姐姐,為什麼孩子不想他喜歡的婆婆、媽媽、爸爸及工人姐姐不開心而刻意合作,反之卻在家中任意亂發脾氣。你知道原因嗎?

為了孩子的將來,媽媽終於鼓起勇氣,開始了不一樣的親子互動遊戲學習之旅。這位媽媽本身也是一位雙職媽媽,既要工作又要兼顧兒子及家庭,加上居住在離中心有一定距離的居住地,每次與兒子到中心學習,都要事先安排好行程。幸好是爸爸每次都能夠駕車接送,才省卻來回途中的時間。這位爸爸在課程第一階段,亦有出席親子觀課,親眼目睹媽媽在學習親子技巧上的努力及表現,對媽媽的付出更為支持!除了爸爸的配合及鼓勵之外,這位認真的媽媽也在評估期間帶來了婆婆一併出席面談 (中心只要求家長或照顧者出席面談),那樣往後在家中的跟進,婆婆、媽媽及爸爸便可以同一口徑運用技巧,技巧運用的一致度 (由中心的遊戲室或實驗室延伸到兒子的家中)便可以成功執行。這位認真的媽媽,的確細心及用心!

在首兩個星期,兒子在遊戲室的表現十分自我,經常不集中及離開座位,完全不能夠遵從遊戲室的規則。但在第三個星期開始,兒子雖然仍有擅自離開座位的情況,但不同的是兒子開始發現遵守規則的好處便是可以得到媽媽的注意、具體稱讚及他喜歡的小禮物。相反,如果他不能夠遵守規則,結果是他自己一個人孤獨玩玩具(雖然媽媽仍舊坐在他身旁)。對於這個年紀的兒子,依附照顧者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往後的課堂,兒子亦漸漸開始留意到媽媽的面部表情(媽媽學習到適當的面部表情有助兒子知道自己的要求及讓兒子明白他需要服從)及在意媽媽的説話….正如媽媽會用好欣賞的眼神對兒子説:「我鍾意你好專心玩玩具(沒有離開座位)」;「我鍾意你好斯文玩玩具(沒有粗魯玩玩具)」;又或是用好認真的眼神對兒子説:「我鍾意你有耐性」;「我鍾意你可以控制情緒…」。

在課程的中段,媽媽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逐漸掌握How to play creatively with her son…有創意的親子遊戲。媽媽本身不是一個「識玩」的人。此部分的確花了不少時間去令媽媽明白、學習、示範及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令兒子喜歡同她玩,被她的表情及遊戲所吸引…不久在遊戲室聽到的是兒子唱生日歌、壽比南山歌、food play、模擬的water play…都令兒子十分興奮地與媽媽一起投入在親子遊戲之中。媽媽及兒子多了眼神的交流,他們坐得更貼近,親子之間亦開始享受甜蜜的互動關係。為之後媽媽給予直接指令的第二階段,打下紮實的基礎!

其實兒子是可以服從規則的。他選擇在學校遵守規則是因為學校是一個羣體,有校規、有老師及有權力的地方。兒子透過觀察得悉同學不服從老師或規則的後果。他雖然只有兩歲半,同樣需要面子。他不想因不服從老師或規則而令自己陷於被老師責備或懲罰的尷尬處境之中,最終他選擇服從老師及校規。但回到家中,沒有家規,沒有老師,他知道自己可以放任,可以亂發脾氣。即使亂發脾氣之後,婆婆、媽媽、爸爸及工人姐姐仍然愛他,所以他選擇大吵大叫、擲物落地、用手打人等等表達需要及不滿。因此第二階段的學習是要透過媽媽學習「辣招」,讓兒子知道要服從媽媽的指令及要求。那樣他才可以與媽媽繼續開心生活在一起。結果是…以下是媽媽覺察孩子的轉變

new2

每個孩子都有情緒,學會解讀孩子情緒便等於明白他們的語言,明白他們的內心。給予他們情緒的確認(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進一步令他們明白到自己的需要及覺察到自己當下的情緒,方便之後負面情緒的釋放及處理。媽媽覺醒到孩子在面對學校一連串的規矩亦有壓力,因此亦會盡量安排在隔日或放假期間,給予兒子在家或公園有free play,free to run,free to shout…往後兒子在服從指令上的能力提昇了,無故發脾氣、擲物落地及用手打人的情況亦減少了。當然最珍貴及甜蜜的親子關係亦已一早存在於他們的笑聲之中!

new

圖片是兒子送給治療師的作品: 左起的貼紙是爸爸、媽媽、治療師及弟弟

 

親子關係治療師 潘玉儀姑娘

 

 

Leave a Comment